close

在苑里鎮上, 處處可見藺草文化館的指標, 想瞭解藺草在苑裡的發展史, 來這就對了。



"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民國二十五年外銷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 

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主要的外銷市場為大陸,當時由於外銷價格高,工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所以流傳著這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在當時,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的編織,就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 

民國四十四年,苗栗縣婦聯會理事鄒靖透過蔣夫人,提倡全省童子軍帽改用草帽之後,銷路大增。民國四十五年至五十年年間帽蓆產業欣欣向榮,北到新竹,南至安平皆有從事帽蓆編織工作。

但在民國六十年,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漏稅官司纏訟而結束,相關受累公司倒閉,再加上社會變遷及工商業發達,婦女多湧進工廠賺取較多之工資,帽蓆業一落千丈。直到現在,台灣產業外移,以及東南亞、大陸、韓國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帽蓆業之盛況已不復在。

為了紀念這個產業在苑裡地區的文化影響,苑裡農會總幹事鄭炳輝先生發起,並獲得當任農會理監事及地方父老的認同,同意由農會公積金提撥五百萬元,加上行政院文建會的補助五百萬,在苑裡山腳改建了現在的藺草文化館。 
~摘自藺草文化館



藺草編織的茶具, 真是唯妙唯肖, 手工細緻極了。


藺草內衣, 原本欲於開幕時給模特兒女F4穿戴的, 結果太小, 穿不下@@



現場有阿嬤在示範編織, 並有DIY教學, 不過得團體預約才會有安排, 我們運氣好剛好碰到一個小團體參觀才能目睹編織的過程, 中途得不停的噴水保持藺草的柔軟度才行。
早年從事編織的阿媽們, 由於長時間的彎腰並用眼過度, 到了後期都有不少後遺症, 像這位阿嬤站起來才發現背彎得厲害呀~


很想躺在上面打滾的床


屋外有古代農業工具的展示


早期為農會的倉庫, 改建後別有一番風味


倉庫頂端的燈


走出藺草文化館, 前方有一畝田, 有稻米彩繪, 用黑糯米 紫色再來米穿插種植排列出2008鼠來寶的字樣。


藺草文化館旁的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 應該是全台最美觀的農會吧~



其實藺草不只在苑裡欣欣向榮, 當年住在通宵的婆婆也編過, 還稱讚大姨丈的手才是巧哩, 能編出很多細緻又繁複的成品來。
現在大伯家也還看得見藺草, 只不過做的是專門外銷日本的吉祥掛飾, (正確的名稱是? )


藺草就長這樣, 在藺草文化館外有一小塊地種了藺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潔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