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道我們每天吃的米怎麼來的?




和女兒們一起彎腰插秧, 這樣的經驗多美好。



用換工假期的方式體驗種稻的樂趣, 讓小孩知道糧食的可貴, 是很棒的親子休閒活動。

這次和幾位摩人一同前往南澳, 位於宜蘭和花蓮之間的南澳是走蘇花公路的必經之地, 每次只留意公路海岸旁雄偉的海景, 卻未曾留意這裡有一片彷如天堂的淨土, 一群被傳統老農笑稱是傻子的新農夫, 在這裡承租了一大片農地, 用無農藥,無化肥及和雜草及福壽螺等和平共處的自然農法, 在這裡種出純淨無污染的稻米。
 



這裡是南澳自然田, 三個來自不同領域的男人,在這裡開始他們的夢想計劃,  12甲地以契作代耕的方式, 幫大家種出自然健康的食物。
然而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要管理種植這12甲地也不容易, 他們設計了換工假期及體驗打工的方式讓社會大眾可以一起下田耕種, 並持續而大量的進行。

南澳也是泰雅族聚集的主要地區之一, 隨著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盛行,還有之前林克孝在南澳的登山尋古事跡, 對於南澳多了一份期待與好奇之心。







下了車, 一進入眼簾的是南澳自然田的農舍, 這是幾十年前平地的漢人在這耕種所留下來的房子, 除了更換過屋頂的鐵皮外, 一切都是當時的原貌. 




門牌







準備宅配的米




農舍旁, 保留了一間空間算是會議室之類的,  牆上掛的器具頗讓我好奇, 原來這是插秧苗時用的畫線工具.

農場的主人開始為我們介紹南澳自然田及自然農法




農田主人-阿江, 昔日的竹科電子新貴, 中年之際驀然覺得生長的環境已經遭受嚴重的污染, 放棄了高薪, 回到南澳以實際行動淨化家鄉土地.




農夫-仕聰一位環保行動派, 自己種的米- 阿聰自然米



農夫-昭中, 曾獲德國iF大獎的設計師, 在八八水災後看到殘破的家園, 深刻的反省設計的真諦, 覺得自己應該為生長的土地盡一份心力, 於是反樸歸真來到南澳當起農夫, 在昭中為我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時, 一度哽咽不能自己。(昭中手上拿的正是木村爺爺的書, 有關木村爺爺的故事請看這裡)




農場志工-洪慧治, 算是長期在這幫忙的志工, 也帶領我們做導覽




新佃農-陳冠宇, 現任風潮音樂的製作人, 在南澳租了間房子, 一邊自給自足的耕作, 一邊尋找音樂的靈感



一平方米(約一個褟禢米大小)的自然田約可收成3碗白飯, 產量約是慣行農法(施化肥農藥)的1/3.  以短視的經濟效益來看, 似乎是不划算的, 但長遠來看, 土地淨化了, 食物乾淨了, 人也健康了, 這可是很划算的主意。




現代人提倡多吃有機蔬果, 但不灑農藥的有機植物, 背後卻有很大的隱憂, 就是過度施肥讓植物含氮過多, 產生了硝酸鹽, 進入人體成了亞硝酸就成了致癌物, 阿江展示抽驗了很多有機蔬果的數據, 結果硝酸鹽含量高得驚人.....




大家分享交流中, 知道了為何他們要採用比有機農法還嚴苛的自然農法, 全都是放棄利我主義而以愛護土地的立場為出發點, 將來能說服多少農民放棄使用農藥化肥是他們的目標.


聽完了簡報後, 我們對於下田耕種一事非常期待, 不過也很想看看他們目前種植的成果。



在自然田裡,  處處可見白鷺鷥的蹤影, 維持生態平衡是自然農法的法則之一 。









人力插秧沒有機器插的秧苗那麼整齊乾淨無雜草 , 並得等待秧苗茁狀後再插進田裡,  但這樣可減少福壽螺的危害, 因為用機器插的稻苗太幼嫩了, 很容易被福壽螺啃食。




出現一顆顆的小土粒, 是如同蚯蚓般的蟲在稻田裡翻土, 自然給予養份。






自然農法的規則就是讓作物和雜草同生, 看似一片漫草中其實有豆類在裡面。


接下來, 我們開始要捲起褲管衣袖下田去.....



先挖秧苗, 秧苗真的很粗壯, 阿江告訴我們盡量找一樣大小的





每人的工作量是一人一盆秧苗, 事實證明一盆似乎意猶未盡呀~



阿江先下田告訴我們怎麼插, 用兩根手指頭或是用斜插的方法很容易就把秧苗插進土裡了。




說真的, 要赤腳踏入濕軟的土裡真的猶豫了一下, 不過鼓氣勇氣踏下去後, 感覺還不錯, 泥土的吸力還可順便幫腳做一下SPA。




大家彎下腰來插秧, 阿江指導後也跟在旁邊一起插, 事實上我們的工作算是補秧苗之類的, 把枯死的秧苗多出來的空位補滿。


 





作完了, 每個人的泥巴腳還捨不得馬上沖洗掉。



大家一起來張合照




接著去旁邊的灌溉溝渠洗腳, 強力的水流差點把Amy的眼鏡沖走, 感謝阿江伸手一撈, 即時撈到了Amy的眼鏡。





區區工作一小時, 卻可以換得一袋米, 自己領米袋把米裝起來, 雖然阿江有暗示大家, 讓袋子有點鬆度, 這樣裝起來會比較好看, 但是大家全卯起來裝呀! (因為大家都知道, 這米彌足珍貴, 平常吃不太到)



簡單的包裝就很有質感, 這是我們一家四口的米, 一袋米約可煮食5-6杯米。




晚上從南澳歸來,迫不及待的拿出自然米煮食, 從電子鍋緩緩噴出的香氣中, 忍不住的說好久沒有聞到米飯的原始天然香味了, 雖然沒有一般白米的晶瑩剔透, 但淡黃色的米是保有營養成分且含膳食纖維的米糠, 而紅色的斑點則是原生米種的記號。經過了一天的辛勞, 終於體會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雖然老天很幫忙, 讓這天的氣候溫和涼爽, 雖有微雨, 但在下田插秧的那一刻雨也停了,讓我們沒有汗滴禾下鋤的苦惱, 對於這次的體驗行不僅感動, 也感觸良多, 知道有一些人默默的在為健康的食物而努力, 是否我們也能同樣的態度來支持呢? 讓台灣越來越多好田, 讓這塊土地越來越甜。

*參考資料: 

南澳自然田 官網
關於台灣好田運動 
認購契作 台灣好田認養行動 
農夫阿江 阿江的自然農耕筆記


*同行的摩人們

咖啡大叔 南澳自然田‧發現一碗飯!    南澳自然田‧來去巡田水!
舒子-南澳自然田,自然甜,自然恬!
 
韓森博一南澳自然田體驗&農夫的對話。
人妻十八部 南澳自然田, 一畝田,  一個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潔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